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科技领军人才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科技领军人才培育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人才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领军人才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领军人才应具有前瞻性思维,科学布局科研方向,在基础研究领域勇闯“无人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还要着眼于构建新的技术体系,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比如着眼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提升算法精度,拓展新的应用场景等。
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科技领军人才需找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需求,引领和支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相应地,科技领军人才需要持续提升自身能力,不仅要强化科研攻关能力,在复杂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中能精准决策,还要能整合相关科研资源共同攻克难题。他们不仅要具备国际视野,还要具备敏锐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捕捉科技发展趋势,把握与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我国科技领军人才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举措,不断加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体系立体多元,对现有的科技领军人才与潜在的青年科技人才,都有相应的培养支持措施。但从总体看,各地各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协同和整合,从制度保障上看,也尚未形成衔接贯通的政策体系。
领军人才认定机制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我国科技领军人才大多是通过认定而非选拔产生,认定机制虽然能确保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整体的基本素质,但可能忽略了一些非常规意义的、具有创新潜力和独特创新视角的人才,进而影响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仅靠认定机制发现科技领军人才,更多地起到支撑经济发展作用,突破性引领作用发挥有限。需要拓宽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发现渠道,促进更多不被规划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领军人才培育覆盖面不够。当前科技领军人才的培育政策主要集中在科研领域和科技创业领域,而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技术转化人才等应用型人才重视不足,不能满足地方重大战略定位需求以及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技术转化人才为例,其规模体量与高校院所科研规模和成果规模不成比例,难以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要求。工程技术人才是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产业配套人才,也承担着创新成果产出和产业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应把他们视作科技领军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经费等配套保障。
科技领军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当前,科技领军人才工作重点在为科技领军人才配置科研资源以及科技成果验收环节,而对科技领军人才转化成果需求关注不够、回应不够。有的地方科技领军人才与普通科研人员的成果没有实质性区别,科技领军人才没有起到应有的开创性领军作用。有的地方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方面也缺少相应的政策设计,没能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应有作用。
对策建议
我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有科研院所培养使用、企业内部孵化成长、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创业与项目合作四个路径。培养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应给予人才更多参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机会,从更多开创性和突破性工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拓展领军人才范围。支撑我国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应该包括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工程师领军人才以及技术转化人才。工程师和技术转化人才是科技创新转化成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实施者,没有强大的工程师和技术转化人才团队,就无法跨越科技革命性突破转化成生产力的宽深鸿沟。几类领军人才协同发展,才能更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有利于补齐我国产业发展的短板。因此,需要将卓越工程师、技术转化人才纳入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统筹规划,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建立立体式领军人才选育体系。各类科技领军人才选育,很大程度由岗位供应驱动。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关键在于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形成协同创新的产业集群及生态体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紧密结合地方发展目标和产业创新实际,科学布局开创性项目,制度性、周期性推出科技领军人才岗位,并匹配充足资源,为企业和高校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优秀人才在不同机构任职等方式,提升科技人员的科研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则根据生产实际提出创新需求,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要更多关注行业共性技术需求,为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产业技术创新场景,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
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国际化发展。目前西方对我国政府财政经费支持的各种科技交流持有戒心,政府部门组织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受限受阻,应探索建立依托民间力量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如科协、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等的优势,为科技领军人才创造更多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机会,比如以大科学装置为媒介,推进国际联合研究,发挥国际科技组织任职科学家的资源渠道作用,推荐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相关职务,为他们走上国际舞台提供机会。利用先行先试改革契机,制定吸引国际科技领军人才的技术移民政策,推动全球顶尖人才来华工作发展。
附件:
分享到: